其实,最初的植树节并不是这一天,之所以改为3月12日,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中山先生“上医医国”的故事。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政府正式规定以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
新中国成立后,将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以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02 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都知道孙中山是一位革命家,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医术其实非常高超。
1886年秋,20岁的孙中山进入博济医院附设的医学堂学习。
先说说博济医院吧。博济医院是在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设立。
千万不要小瞧这家博济医院,这可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博济医院自诞生之后,就成为了中国西方医学的孕育之地,创造了中国西医史上的众多“第一”:中国第一例麻醉术、中国近代第一例剖腹产手术、中国第一张X光片、中国近代第一位西医医生关韬……
历经百年沧桑,旧时的博济医院如今演变成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今天的医院内还有一座建立于1935年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博济医院建院100周年和孙中山学医50周年而设,碑正面刻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十七字铭文。
03 中国第一所西医学校
1855年,伯驾回国,将医院交给美国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管理。
1866年,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堂成立,成为中国的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后来,博济医学堂改为南华医学堂,并开始招收女学生,开我国女子学医之先河。
博济医学堂对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培养中国西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前身呢。
(插一句:除了孙中山,博济医学堂还有一位知名校友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
04 中国第一批男接生大夫
由于孙中山在青年时代接受了西式教育,又有在海外生活的经历,他在博济医学堂就读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常独特的一面。
起初,医院考虑到中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禁止男生到产房做接生实习,孙中山于是对嘉约翰院长说:“学生毕业后行医救人,遇有产科病症也要诊治。为了使学生获得医学技术,将来能对病者负责,应当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规定。”
嘉约翰院长欣赏孙中山的观点,采纳了建议,此后男生也能参加产科实习。
(再插一句:过去民间为产妇接生的均为女性,俗称“接生婆”,尊称“稳婆”,“稳”字包含了接生稳当的意思;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子分娩时,家中口径统一喊稳婆,是因为不希望遇到难产,古代产妇难产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
05 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
1893年,葡文版《镜海丛报》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大国手孙逸仙先生,我华人而业西医者也,性情和厚,学识精明,向从英美名师游,洞窥奥秘,现在镜湖医院赠医数月,甚著功效”。
这是一则夸奖孙中山医术精湛的广告。孙逸仙,也就是孙中山,是这所镜湖医院建院近二十年来第一位华人西医,同时也是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
镜湖医院向来采用中医的方式为病人治病。孙中山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屡次建议那里的医生采用西医,以便取长补短。孙中山在镜湖医院坐诊期间,可谓声名鹊起,生意更是越来越好,因此在澳门被人封为国手。
《国语·晋语》有言:上医医国。为挽厄救亡,振兴中华,中山先生最终放弃了医学,转而为这个病魔缠身的国家开一剂药方。
看到中山先生从医的经历,相信如果他选择继续在医学领域耕耘,也一定会成就一代旷世国手。
时间拉回到百年后,如今我们生活在盛世,国家的强盛和发展,为医疗事业提供了新的沃土。
医疗是民生之需。作为医疗从业者,忆苦思甜,是对前辈遗志的继承,也是我们继续为医疗事业奋斗的动力。